一、 為什麼要採用「標準本位評量」?

透過標準本位評量,教師可具體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而調整其教學內容、方式,或設計適當的補救課程與活動,以協助學生提升其學習品質。此外,標準本位評量是以「絕對性」的觀點呈現測驗結果,毋須將學生排名,學生也毋須與他人的分數比較,使學生的學習自然關注於評量標準。藉此學習動機的改變,期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適時地提供學生學習回饋,達到適性教育的教學目標。

二、 標準本位評量與目前評量方式有何不同?

目前的評量多採百分制計分,將學生個人表現與全班/整個群體(常模)做比較,目的在區分學生的相對位置,是一種「相對性」的概念,僅能表示學生在群體中的表現如何,無法提供其他訊息(如:得90分的學生具備何種知識或能力),故稱為「常模參照評量」。但「標準本位評量」則是以「絕對性」觀點來呈現評量結果,將學生學習表現區分為不同等級的評量結果,可讓教師、學生、家長依學生表現所對應到的表現等級描述,來了解學生對於學習重點的精熟程度或測驗內容了解程度的多寡,即知道多少與知道的程度為何,使學生不與他人比較,只關注於自己的表現程度。

三、 標準本位評量是採用何種方式來評量學生?

發揮教師專業,透過不同的教學與多元評量(包含實作評量、檔案評量、口語評量、動態評量等)來分析、判斷學生學習表現,依班級中學生個別差異的需要,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

四、 標準本位評量提供學生和家長哪些學習訊息?

學生可瞭解自身學習狀況及需加強之處,與過去的自己做比較。家長能具體瞭解孩子各領域表現程度,協助適性發展。

五、 如何使用評量工具得知學生屬於哪一表現等級或把學生分成五個能力等級?

每份評量工具僅能測量到部分能力表現,單憑一份評量工具不足以準確判斷學生能力等級,每次評量都有誤差,也都只是蒐集判定學生能力的過程,故學生的真正能力,不能僅依一份評量工具就斷然評定,必須借助多次且多元的評量,並根據評量目標判斷所能偵測到的能力表現,才能真正確認、區別學生能力表現。

六、 學生未達基礎(C)等級該怎麼辦?

透過多元多次評量發現學生無法通過基礎(C)等級時,建議進行學習扶助,針對學習不足之處進行加強。

七、 每份評量工具都一定要區分出A~E五個等級嗎?

並非每份評量工具皆能把學生分成五個等級,因為單一主題涵蓋的能力無法藉著單一份評量工具量測,且一份評量工具可能僅評量到B、C等級相對應表現,所以一份評量工具全對或全答不代表一定達到A等級。整體而言,需視教學目標及評量目標而定。

八、 評閱完畢後,學生表現結果未達到先前所設定的最高等級,是否需要修改評分指引?

先檢查評分指引和評量標準所制訂的標準是否相符。若符合,則不需修改評分指引,此結果可供教師教學參考,表示學生還未具有高層次的能力表現。

九、 何謂非典型案例?

因每位學生的學習迴路不同,再嚴謹的題目,也會出現學生高層次能力的題目答對,但基礎能力題答錯的情形,此情況則列為非典型案例。建議教師可藉討論學生作答內容或與學生詢答,了解學生學習問題所在,來判定學生能力等級,也建議教師們共備討論。若非典型案例數量太多,應思考評量試題或評分指引的內容,是否有需要修正之處;或是思考教學過程,是否有需要再調整的地方。

十、 評量標準會修訂嗎?

會,正式公告後仍將持續增進標準之完整性。除了利用預試施測觀察學生表現作為修訂參考外,若課綱更新時,此套評量標準將一併修訂相關內容。

十一、 如何將不同等級的成績,總結出學期總成績?

目前臺師大心測中心已發展一套成績整合系統,完成成績輸入後,依照步驟便可完成成績總結計算,並可執行成績轉換(百分制與等級制之轉換)。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 承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
 計畫主持人:陳柏熹        │ 計畫共同主持人:吳正己、宋曜廷、曾芬蘭
 聯絡我們:02-2362-0770  #242楊依庭(系統)、#240林良玉(推廣學校)、 #256黃仲毅(推廣學校)、#254趙士弘(領航學校)、#243賴柏蓉(實作研習)、#255翁翊家(實作研習)、#253熊雲偉(應用研習)


【版權宣告】本網站公告之相關資料,著作權均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所有,歡迎各界引用,或在非營利、不改變資料內涵之條件下加以利用,並請註明出處。